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的通知

时间:2024-07-01 00:14:1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4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的通知

国税发[2005]1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经研究,总局决定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06年1月1日起,对出口企业上一年度出口货物的退(免)税,主管其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税务机关)不再进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
二、对上一年度出口货物,出口企业应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64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5〕113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的退(免)税申报期限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税务机关按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规定,受理、审核、审批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的退(免)税。
三、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后,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日常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应于每月3日前(节假日顺延)将《出口货物退(免)税进度月报表》(附件1)上报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特殊政策退(免)税季度统计表》(附件2)、《出口卷烟免税情况统计季报表》(附件3)上报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
四、本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此前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第五条第二条等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规定停止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1.出口货物退(免)税进度月报表
2.特殊政策退(免)税季度统计表
3.出口卷烟免税情况统计季报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1

出口货物退(免)税进度月报表

编报单位: 所属期: 年 月 单位:万元、万美元

项目

行次
认定户数
申报受理情况
审核情况
审批发办理退(调)库情况






报户 数
退税出口额

(万美元)
退(免)税额
审核通过应退(免)税


审核未通过退(免)税额
审核在途数
已审批退(调)库额
已送交
国库已办理退(调)库额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
度出口货物申
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
申报累
小计
以前年
度出口
货物中
报累计
当年出
口货物
中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
货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

口货物

中报累
小计
以前年
度出口
货物申
报累计
当年出
口货物
申报累

小计












当年

口货物
中报累
国库退

(调)

库额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
货物申
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
申报累
退
(调
库)





l
2
3=
4
+5
4
5
6=
7
+8
7
8
9=
10
+11
10
1l
12=
13
+14
13
14
15=
16
+17
16
17
18=
19+
20
19
20
21
22=
23+
24
23
24
25=
21-22
26

合计
(1)=
(2)+
(3)

退税额小计
(2)=
(4)+
(9)
+(12)
+(15)+
(18)

免抵税额小计
(3)=
(8)+
(11)
+(14)+
(17)



(工
贸)


小计
(4)=(5)
+(6)

增值税退税
(5)

消费税退税
(6)

有进出口经营
权的内资生产企业
免抵退税额
(7)=
(8)+(9)

其中:免抵额
(8)

退税额
(9)

无进出口经营

权的内资生产企业
免抵退税额
(10)=
(11)+
(12)

其中:免抵 额
(11)

退税额
(12)

外商投资企业
免抵退税额
(13=
(14)+(15)

其中:免抵额
(14)

退税额
(15)

其他企业
小计
(16)=
(17)+
(18)

其中:免抵额
(17)

退税额
(18)


填表人 退税部门签发人 填报日期

填表说明:
1.“认定户数”指办理出口退税认定的企业户数。“申报户数”指办理出口退(免)税申报的企业户数,同一企业多次中报的不重复统计。上述两项只在第l、4、7、10、13、16行填报。

2.“以前年度出口货物中报累计”栏应当包括以前年度出口货物在本年中报的出口退(免)税以及在以前年度中报但来办理的出口退(免)税。

3.“审核通过应退(免)税额”指经过初审、复审通过的退(免)税额;“审核来通过退(免)税额”指经初审、复审发现疑点暂来通过退(免)税额;“审核在途数一指来完成初审、复审全部审核的退(免)税额。

4.“已审批退(调)税额”指经过领导审批可办理退(调)库的金额;“已送交国库退(调)库额”指开具收入退还书或调库通知书并送交国库金额:“国库已办理退(调)库额”指国库已经办理完退(调)库的金额,该数字应与计统部门统计数字一致。

5.本表按月填报,并在每月结束3日内上报。



附件2:

特殊政策退(免)税季度统计表

上报单位:(公章) 所属期: 年 月 单位:万元

退(免)税项月
行次







申报情况
审核情况
审批及办理退(调)库情况




退税出口额(万美
元)
退(免)税额
审核通过应退(免)税额
审核未通过退(免)税额
审核在途数
已审批退(调)库额
已送交国库退(调)库额
国库已办理退(调)库额
退
(调)库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必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赞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小计
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当年出口货物申报累计

1 2=
3+
4 3 4 5=
6+
7 6 7 8=
9+
10 9 10 11=
12+
13 12 13 14=
15+
16 15 16 17=
18+
19 18 19 20 21=
22+
23 22 23 24=
20-21 25
外轮
供应、
外航供应、远
洋运输
供应公

(1)

出境口
岸免税

(2)

中标机电产品
小计
(3)=(4)
+(5)

其中:免抵额 (4)

退税额
(5)
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
(6)

使(领)馆购买国产物品
(7)

对外承包工程
小计
(8)=(9)
+(10)

其中:免抵额
(9)

退税额
(lO)

对外修理修配
小计
(11)=(12)
+(13)

其中:免抵额
(12)

遇税额
(13)

境外投资
合计
14=15
+16

其中:免抵额
(15)

退税额
(16)

其他
小计
17=18
+19
其中:免抵额
(18)

退税额
(19)



小计
(20)=(21)
+(22)

其中免抵额
(21)=(4)+
(9)+(12)+
(15)+(18)

退税额
(22)=(1)
+(2)+(5)
+(6)+(7)
+(10)+
(13)+(16)
+(19)


填表说明:

1.指办理出口退(免)税申报的企业户数,同一企业多次申报的不重复统计,该项目在第l、2、3、6、7、8、ll、14、17、20行填报,其他行不填。

2.“以前年度出口货物申报累计”栏应当包括以前年度出口货物在本年申报的出口退(免)税以及在以前年度申报但束办理的出口退(免)税。

3.“审核通过应退(免)税额”指经过初审、复审通过的退(免)税额:“审核未通过退(免)税额”指经初审、复审发现疑点暂未通过退(免)税额;“审核在途数”指未完成初审、复审全部审核的堪(免)税额。

4.“已审批退(调)库额”指经过领导审批可办理退(调)库的金额:“已送交国库退(调)库额”指开具收入退还书或调库通知书并送交国库金额:“国库已办理退(调)库额”指国库已经办理完退(调)库的金额,该数字应与计统部门统计数字致

5.本表按季度填报,并在每个季度结束10内上报。

附件3

出口卷烟免税情况统计季报表

上报单位: 所属期: 年 月至 月 单位:万元;万支

卷烟出口企业名称
本年免税出口卷烟计划数量
本年开具准予免税证明情况
收到已免税证明情况
本年出口核销情况
不符台出口核销情况及转内销情况

累计开具证明份数
累计免税购进数量
本年累计收到证明份数
差额
本年累计核准已免税数量
差额
免征税额
已出口数量
己核销数量
数量
金额
应补交税款
已补交税款
备注

小计
上年开出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广东省华侨、港澳同胞捐办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优待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华侨、港澳同胞捐办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优待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为了保护和发扬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情,促进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接受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赠,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华侨、港澳同胞发动劝募。确属自愿捐资的,各方面应给予支持,并努力把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办好,使之收到良好效益。
二、对自愿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成绩显蓍的华侨、港澳同胞,各级侨务办公室或侨联会可根据捐赠人的意愿和捐资情况,采取下列方式予以表彰:颁发奖状、奖章,授予一定的荣誉务,为捐建的学校、医院、大厦、工厂等建筑物命名,题名留念等。如须在报刊上表彰捐赠
人,则应征得捐赠人的同意。
三、华侨、港澳同胞捐办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可给予下列优待:
(一)捐赠外汇可在当地中国银行开立外汇存款专户,并予计息。接受捐赠单位按有关的外汇管理规定专款专用。
(二)捐赠物资,或者使用捐赠外汇进口的物资,准予免税进口。属国家限制进口的物资,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分别征税或免税。
(三)对捐办的学校、医院、公路、桥梁等公益事业,以及专门为提供公益事业经费而捐办的工厂、企业等项目:
1.可自选造型,择优设计,优先施工;
2.依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省的实施办法,经当地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优先征用土地;
3.捐赠项目所需三大建筑材料,可由地方负责优先供应,捐赠外汇归地方使用;也可由捐赠人直接或者委托外贸部门用捐赠外汇进口;
4.工程竣工后,当地水电部门优先供水、供电;
5.免纳市政建设费、建筑税和能源交通基金。
(四)捐办项目所需职工,可根据捐赠人的意愿和捐资情况,优先安排捐赠人的符合招工条件的亲属。捐赠金额在人民币五万元以上者,可安排其亲属一人到捐建项目就业;捐赠金额二十万元以上者,安排就业的亲属人数可酌情增加,最多不超过五人。就业人员如属农村户口,公安、
粮食部门可予办理城镇的入户手续。
四、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工厂、企业等工程项目,应成立筹建委员会,负责与捐赠人联系,筹措基建事宜,审核予决算费用,监督施工,公布帐目并接爱检查。当地建设银行及城乡建设部门应协助落实计划,审查造价,进行财务监督,确保工程 质量,按时交付使用

五、华侨、港澳同胞捐建公益事业项目落成后,可成立董事会或基金会,以加强管理。
六、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公益事业、工厂、企业等,均属公共财产,爱国家法律保护。捐赠的物资必须保证全部用于捐赠人指定的单位或项目,接爱单位不得将之倒卖牟利,套汇逃税。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占用捐赠的款物和捐建项目的财产、土地。捐赠项目的建设要尊重捐赠人意愿
,不得随意扩大工程规模和投资,或随意更改工程项目名称,要求捐赠人追加捐赠金额。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处罚,触犯刑律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台湾同胞在我省捐资兴办公益事业适用本办法。
八、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4年12月19日
交通肇事者的身份为何如此敏感?

杨涛

“4·11”特大交通事故让北海震惊了。4月12日,记者专门走访了在医院救治中的3位幸存者,他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惊恐地说:“一切都太突然了!”(《南国早报》4月13日)
事故发生在四月十一日下午三时许,一辆车牌号为桂E-E0008的小轿车行驶至北海市区海角路与四川路交界处时突然失控,造成当场死亡四人,五人受伤送医院抢救,二人抢救无效死亡的特大交通事件。此消息一报道,网上反映非常强烈。首先是事故的后果特别严重,令人震惊。其次,据报道肇事者名叫曾其键,男,系北海海关缉私分局法制科副科长,肇事时身着警服,肇事者是国家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的这一特殊身份引起了网友们的更加关注,他们对于身为执法人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事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网友们的“身份过敏症”是情有可原的,他们表达的一些愤怒和担心都是基于现实经常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首先,现实中,警察和一些官员开特权车、耍特权的现象是屡见不鲜,一些警察也是明目张胆违反“五条禁令”和国家交通法规,洒后驾车,并且在肇事后仍然耍特权,驾车逃逸,置被害人生死于不理。当年郑州市恶警张金柱将被害人拖在车下几百米,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因而,人们也有理由怀疑这位缉私分局法制科副科长是否洒后驾车,是否因为耍特权而酿成如此惨案。其次,警察和一些官员因为有权力,关系神通广大,常常因此而逃避打击和处罚。去年,绵阳市委前任书记黄学玖交通肇事后,找人顶替,经过好几个月事情才暴露。因此,人们根据“路径依赖”的习惯思维,当然怀疑这位副科长是否也会如同其他官员和警察一样,利用关系来逃避打击。事实上,有时别看事故一发生之时,因为事情严重,领导亲自上马,要求严厉惩处,以平息众怒。然而,一旦时间久了,事故在人们头脑中淡化以后,领导也不再关心了,肇事者也就有了活动空间,执法者也开始敢于为其开脱了,事情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然,也有些网友对媒体特意将肇事者的身份点出,从而激起公众的愤怒表示不解,认为:“这可能不过就是个交通事故,让它还原交通事故的本相,媒体没有必要挑起民愤。”是的,这起重大交通事故完全有可能就是一个纯粹的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是过失犯罪,是基于一种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态,而与身份可能确实无关。但是,既然警察和官员经常有恶例在先,何况他们是享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耍特权和逃避打击的可能更大,特别点出肇事者的身份也算是一种监督,并无不妥。但是,媒体在后续报道中,如果其肇事的处理的确与身份有关,可以不断对其质疑。如果的确仅仅就是一起纯粹的交通事故,媒体就应当客观报道,平衡报道,避免“媒体审判”和误导民众。
可以说,对于交通肇事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民众不可能不质疑肇事者的特殊身份,比如是官员或富翁,因为他们掌有的权力较大或财富、资源较多,而人总是有利用权力和财富来逃避打击的趋向,人们当然必须因此而警惕。但是,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健全、执法的严格,官员和富翁能逃避打击的空间因此会很小,因而,一个社会患上了过份的“身份过敏症”,其实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是我们法治建设出现了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让我们社会步入正轨。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tao1991@tom.com
tao9928@tom.com
个人博客:浩瀚法网 (http://tao1991.fyfz.cn) 欢迎光临、链接